证书编号查询网专业提供 毕业证书编号查询,学校代码查询,学位证编号查询,四六级成绩单编号,报到证编号。
日期:2025-08-10 人气: URL:http://www.youmengsoft.com/html/newsview.php?id=13171
2014年,中国高等教育迎来关键转折点。教育部发布《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工作的意见》,提出构建以“5+3”为主体、以“3+2”为补充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目标到2020年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同时,教育部等部门印发《关于创新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机制》等文件,推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等,标志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新突破。
吉林省教育厅积极响应,出台《吉林省贯彻〈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实施办法》,推进高校党的建设,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此外,吉林省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构建技能型人才培养“立交桥”,推动中职、高职、应用技术大学衔接试点,为延边大学等高校提供了政策支持。
2014年1月5日,珲春市人民政府与延边大学正式签约,共同筹建“延边大学珲春校区”。该校区规划面积100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预留35万平方米建设用地,计划总投资17亿元。建筑内容包括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公寓、体育场馆、图书馆、文化艺术中心等。至2017年7月,全部教学基础设施将投入使用,9月实现招生办学,办学规模稳定后将拥有全日制专、本、硕、博学生8000人左右,为地方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014年11月19日,延边大学全林虎教授团队在《GUT》期刊(IF:17.943)发表原创论文,揭示人参提取物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肥胖的作用机制。该研究首次证明长链脂肪酸(如肉豆蔻油酸)能够改善肥胖及其相关代谢综合征,证实人参用于开发抗肥胖药物的可能性,对于发扬我国人参文化及发展吉林省人参产业意义重大。该成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是延边大学科研实力的里程碑式突破。
2014年,延边大学党委书记为金雄(任期2011.12-2017.11),副书记包括崔鸿喜、朴兴镇等。领导团队积极推动学校内涵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科建设,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根据《延边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本科生需完成教学计划的各项要求,成绩合格,能较好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初步能力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方可授予学士学位。研究生则需通过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具备相应的学术能力。
2014级高中起点本科预毕业学生需通过严格的资格审查,包括信息核对、课程成绩、毕业论文等。各函授站需组织预毕业生本人对预毕业生名单中的相关信息(如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身份证号、专业名称、层次、学习形式等)逐一认真进行校对,依据学信网上学籍数据核对每位毕业生信息,确认后必须由毕业生本人签字,函授站确认并函授站负责人签字盖章后上报学院教务处。
2014年,延边大学曾因学生考试作弊处理程序不当引发法律纠纷。学生李某被学校认定考试作弊并按退学处理,但未实际办理退学手续,李某仍以正常学生身份继续参加学校活动。临近毕业时,学校通知不能颁发毕业证、学位证。李某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法院判决学校败诉,要求补发毕业证并审核学士学位资格。此案反映学校管理需加强程序正当性,确保学生权益。
2014届毕业生共3974人,其中毕业3830人,结业144人。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建设等提升就业质量,与300余家企业合作,涵盖房地产、机械重工、教育培训等领域。毕业生对教学、学生工作、生活服务的满意度较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也较为积极。
学校开展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培训,举办行业专场招聘会,提供岗位500余个。同时,学校积极与用人单位沟通,了解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2014年校园十大新闻包括张德江委员长亲切接见我校党政领导、发布《延边大学全面提高办学质量行动计划》、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隆重召开第十九次学生代表大会、汉语学习》入选“2013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名单、开展护理学专业认证工作、召开“图们江论坛2014”和第三届长白山论坛、正式开通官方微博、校队晋级全国总决赛、举行第一期民族地区“拔尖管理人才”培训班等,展现了学校年度成就。
虽未直接提及2014年毕业典礼细节,但可参考其他年份,结合当年成就,突出“坚守初心”主题,强调校训传承。毕业典礼上,校长寄语毕业生“坚守初心,永保此刻一般,最闪亮的眼、最炙热的血”,鼓励毕业生将校训精神融入未来发展。
延边大学2014年的毕业证,既是政策改革的见证,也是个人成长的印记。它记录了学校在珲春校区建设、科研突破、毕业证管理规范等方面的努力,以及师生共克时艰的坚韧。当毕业生手持证书走向社会,他们带走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有对“求真、至善、融合”校训的传承——这正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价值所在。